文章詳情
質量管理經驗談
日期:2025-11-01 13:41
瀏覽次數:1756
摘要:
質量管理經驗談
時光荏苒,不知不覺從事質量管理工作近十年了。我喜歡質量管理,從事質量管理工作可以學到包括技術和管理的很多知識,更可以接觸到很多人、很多事。每個人的質量工作之路不同,取得的成績也許不一樣。回顧自己質量工作職業發展,中間的艱辛與曲折自不必說,能夠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管理方法使自己獲得提升是非常慶幸的一件事。
質量管理一般分為來料檢驗,制造過程檢驗、出貨檢驗、質量工程、質量體系等五大部分。質量工程除了負責分析解決現場問題外,還要肩負起產品驗證的重大使命。質量體系則是規范質量問題從發現到處置,驗證可行性的整個過程。很明顯,質量管理的每個部分都是為通過檢驗驗證發現問題而存在的,因此可以說質量管理的核心工作就是發現問題。許多重大問題的發生,不是企業解決不了,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發現,或者發現了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就等于沒有發現。
發現問題須從三個方面著手,按重要性排序依次是設計階段、原材料進貨檢驗階段、制造過程控制階段。
一個質量好的產品一定會有良好的設計做基礎。設計沒有搞好,生產會問題百出,天天救火,天天改善,質量投訴還很多。設計不但包含產品設計,同時也包含制造工藝設計,這就是FMEA有DFMEA與PFMEA之分的根源。當然,沒有哪一個人能保證設計出的產品或工藝不會出問題的,但重要的是在產品試制和小批量生產前做好足夠的檢驗和測試,并且重視每一個可能的隱患,在產品前期就把產品改好。這就是質量工程的責任了,一定要做好新產品開發的階段**接工作,改善一定要到位,*大限度的保證交付的產品滿足客戶的要求。
原材料進貨檢驗階段包括大量的前期工作,從供應商的選擇、評審到樣件的提交檢驗,期間不僅要電話溝通,有些事情還需當面溝通,這樣會避免很多誤會,工作進展會快很多,還可以到現場了解工藝,說不定能找到問題的真正根源。當然,公司的檢驗標準、檢測設備要齊全,人員配置也要到位。前期工作做足了,后期檢驗驗證可以適當簡化。實際上,很多企業處于起步階段,沒有足夠的能力吸引一些好的供應商,必須要派技術人員到廠家指導改善,甚至幫他們調整工藝、設計夾具等,而且要意識到這些幫助指導是長期的,不甚煩瑣,這也是企業自身發展必經的階段。
如果前面兩部分沒有問題,制造過程控制階段是很少有問題的。這個階段主要關注工藝涉及的一些關鍵儀器、關鍵設備的使用與運行監控,并應特別關注特殊和關鍵工藝工序的生產,此時需要做一些定期的、常規的檢查。但是,原材料都或多或少有些問題,存在特采或緊急放行的情況就更容易給制造過程控制帶來相當大的難度。因此,制造過程控制人員要對產品設計缺陷、來料放行情況有一個清晰的了解,以便針對問題及時拿出應對措施。
綜上所述,企業內部質量問題的發現無外乎以上幾點。對發現問題予以輸出和處置跟蹤是質量管理的系統性工作,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質量管理系統應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明確職責,建立體系
解決質量問題首先要發現問題,然后才是解決問題。但是如果兩者功能合并就會因為不能及時解決或自己根本解決不了而隱瞞問題,這正是質量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體制所限!不是沒有事先發現,而是解決不了而隱瞞不報,導致問題進一步擴大。因此,*高管理者一定要在體制上滿足質量管理工作的立足點。職責清晰的情況下應考慮如何與其他部門互動,避免部門隔閡。戴明博士“管理十四點“中的”打破部門間的隔閡“從不同角度印證了部門間的合作對質量改進的重要性。因此,在基于質量獨立的前提下的質量管理體系建立尤為重要,形成從供應商管理到制造質量管理,直至遠及客戶管理的整個質量管理鏈,環環相扣,從體系上保證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如我公司推行的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就是一個全員參與、**控制、持續改進的綜合性質量管理體系,它所規定的文件化體系具有很強的約束力,貫穿于整個質量管理的全過程,使體系內各個環節環環相扣、互相監督、互相促進。
全員參與,落到實處
一個組織里質量問題和所有人密切相關,質量人員在質量改進過程中應強調“人”的重要性,避免”見物不見人“。質管部門的人員應想方設法聯合有關部門一起來預防和監督。這也包括高層領導的決心和公司每一位員工的參與。管理層與高層管理者由于其特有的影響力,對一個系統能否順利推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基層員工是生產者,把握著產品質量的量度,是影響質量的主要因素,從思想上必須有所認識,意識到質量的重要性,更應牢固樹立“****”的管理思想,精益求精,做到好中求多,好中求快,好中求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認真做好自檢和互檢,及時發現問題,將發現的問題及時上報處理,確保不生產不合格品,不合格品不轉入下道工序。生產管理人員應揭示并量化個人工作一個小小不符合要求可能改公司造成的轉化為成本的巨大損失,要求每個人做每件事時首先了解要求,并使所做每一步符合要求,讓其明白這是對公司品質管理的一大貢獻。
管制質量,重在預防
質量不能完全依賴檢驗。有些企業仍停留在“質量是制造出來的“層面上,仍然沒有意識到事先預防的重要性。多數質量人都曾經有過一段技術工作的基礎,我很慶幸曾專職做過技術管理工作,養成了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避免質量過剩造成的不必要成本付出,但技術人員也應有強烈的質量意識,充分考慮產品實現過程中應避免的質量缺陷,用”零缺陷“標準來實施設計,因為檢驗對于質量的提高沒有決定性的意義。究其根源,主要的質量問題是源自系統,而不是源自工人。預防的本身必須能夠追溯到產品和工藝的開發設計,一個產品質量的好壞,其開發設計是已經決定了它的質量,制造過程只是去實現產品設計的過程。這就如同堵洪水,是在洪水到來之前建立堤壩、修防護林、搞環保建設,還是等洪水侵襲到家門口才去補救呢?很顯然,前者環保式的方法更經濟、實用。所以,一款新產品在投產前必須經過試樣、試產到小批量生產,每個環節都不應省略。只有這樣,才能將一些潛在的影響生產的質量問題控制在萌芽狀態,才能不斷完善和提高工藝。
形成文化,持續改善
質量管理始終強調的是人的心態問題。要搞好質量,首先得具備端正的心態,然后認認真真做好每件事,革除工作中的“馬虎“,從而形成一種質量文化、質量理念。質量是人做出來的,如果人對質量的態度出現偏差,那么質量體系再完善、質量控制方法再先進,都是沒有用的。比如”高質量就會導致高成本,降低生產效率“;”別管去我怎么干,只要看結果就行了“;”出了問題整改措施已經制定出來了,但現在沒有問題了,措施等再有問題再實施吧“等都是極其要不得的,良好的質量文化樹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質量建設與改進是一個持續過程,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和一朝一夕的短期工作。解決當下問題并不是改善,充其量不過是恢復常態。質量管理體系的精髓也正是PDCA理念在實際管理過程中的有效實施,企業應堅定持續改善的信心。
總之,質量管理是一種應用哲學,它主要取決于我們關于質量的理念和態度。當企業中每個人都這樣做時,優良的質量文化就產生了,這也是我們管理所追求的*終目標。在實際工作中,實踐與理論的不斷結合,因地制宜地運用質量管理理論是我不斷提高與成熟的寶貴經驗。走上質量這條路,我喜歡這條路,并將繼續在此前行。
